关怀版
丽水市教育局logo

热搜词:政治教育动态防疫党建动态

缙云县新建小学:开辟“半亩田园”,让孩子们体验劳动乐趣

来源:缙云县教育局 发布日期:2020-12-24 11:16:12

“哇,这串花生多,让我来拔。”“小小的种子居然能长出这么多花生,太神奇了!”“真难以想象这些花生都是我种出来的,都舍不得吃了。”……在丽水市缙云县新建小学的“半亩田园”里,四年级的同学们熟练地扛起小锄头,争先恐后地刨开还沾着雨水的泥土,将浸润着自然清香的花生藤用力往上一拔,一粒粒花生便破土而出。

另一拨候在边上的同学们赶紧欢喜地接过来,小心翼翼地装进箩筐里。紧接着,他们快速冲向水池边,用小刷子刷去花生上的淤泥。不一会儿,原本还黑乎乎的花生如同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裳。同学们一边端着花生朝食堂走,一边响起银铃般的笑声“:哈哈,中午可以加餐啦!”

像这样的劳动实践,对新建小学的同学们来说,就和每天都要做作业一样平常。拔草、捉虫、播种,甚至是牵着同学们在学习使用打稻桶。老黄牛耕犁、下厨做菜,他们都能做得很从容。

此前,学校向周边农户租来了 4 亩田,建成了“半亩田园”,还开办“少年农学院”,建成“农耕博物馆”,每学期都会举办各类农耕节、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主动走向田园,体验劳动带来的的快乐。


抓鸭历险记

“快,抓翅膀,这样它们就没法逃啦!”“看准了再扑过去。“”轻一点,别惊动了它们。”……这是毛毛和同学们在学校的“半亩田园”里上演的一场“抓鸭历险记”。每年天气逐渐转热时,他们都会打扮成小渔夫的样子,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谁抓到的鸭子多。

毛毛是班里的抓鸭小能手,他很大方地分享自己的技术心得:“首先当然要胆子大,然后就是要心细,抓鸭子的要害,最后就是看运气啦,哈哈。”

而一提到这些小麻鸭,更多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们学校在新建,这里的麻鸭闻名中国,所以新建镇又被称为‘中国麻鸭之乡’。”“小麻鸭本领可大了,不仅专吃福寿螺、浮萍和杂草,它的粪便还是最好的肥料。”“听老师说,前几年家乡种植的茭白出现严重的病虫害,最后还是科学家请小麻鸭用生态‘天敌’法才破解了难题。”……

为什么要让他们抓鸭子?原来,老师们发现,尽管大多数同学的家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可他们却很少下地干活, 不识田里的茭白,不认棚里的西瓜,不知地里的土豆,不明白锅里的白米饭从何而来。

因此,老师们就把鱼、麻鸭、泥鳅等小动物的家搬到了“半亩田园”的水塘里。渐渐地,从一开始“泥土好脏啊”“我会不会被咬”的忧心忡忡,到“我用两个手指就能捉住泥鳅”“看我像不像一个泥人大侠”的欢呼雀跃,同学们发现,原来真正的抓鸭子实在太有趣了。

于是,即使浑身泥泞、大汗淋漓,同学们也愿意奔跑在泥田里。他们甚至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还有其他好玩的吗?”


当回小农夫

好玩的当然不止于此。自从有了“半亩田园”,每个班级都有了自己的责任地。同学们可以根据喜好种上毛豆、番薯、花生、玉米、南瓜、甘蔗、柿子等农作物和水果。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犯愁。怎么种?不会啊!这时,老师们笑着提醒:“你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都是种地的行家。”

同学们恍然大悟,放了学赶紧跑回家,缠着家里的长辈问长问短“:爷爷,番薯种下去需要浇多少水?”“外婆,甘蔗是长在树上的还是地下的?”……看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学校老师特地请来当地的农夫,一起来的还有一头老黄牛。

“用巧劲,别着急,慢慢引导,牛就会听你的话。”在“半亩田园”里,农民伯伯教大家脱下鞋子,挽起裤腿,大着胆子牵起缰绳,引导牛儿拉着犁一步步向前走,让泥土翻搅出一道道整齐的槽沟。“有了这样的槽沟,才能为日后播种营造适宜的土地环境。这叫开犁。”农民伯伯乐呵呵地告诉同学们。

“太好玩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牛犁地,也是我第一次体验牵着牛耕田。”五年级的小宇兴奋地说。

有了“高人们”的指导,同学们的劳动技能“进度条”噌噌往上涨。特别是在一年一度的校园丰收节里,大家自己动手,把亲手种出来的一筐筐红薯、一串串大蒜、一个个胖娃娃似的大南瓜、一根根金黄的玉米棒,还有一捆捆香甜多汁的甘蔗摆满整个校园。

“玉米的叶子可以做草裙,红辣椒当项链,我们一定是最美的队伍!”五年级的琳琳像个小设计师,用农作物的“边角料”给同学们打扮。原来,丰收节上还有个“丰收服装”表演秀呢!

当然,丰收节的压轴重头戏肯定是“美食大荟萃”。六年级的峰峰经过两年的锻炼,俨然一副小厨师的模样。“玉米先切成段,裹上淀粉,再下油锅!”他边说边熟练地烹饪,边上围着一大群差点流下口水的低年级同学,眼巴巴地盼着油炸糯玉米出锅。

还有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做的糯米饭、番薯条、盐水毛豆,大家边大快朵颐,边得意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太好吃了,明年还要争取再学会一项新技能”!


小小传承者

“这谷耙和打稻桶我家里也有,每年晒谷的时候,奶奶还会拿出来用。它至今已有 80 多年历史,比奶奶的年纪还大呢!”四年级的楼琪琪第一次走进“西乡印记”博物馆,忍不住惊叫了起来。

“西乡印记”博物馆在哪?就在新建小学的校园里!

校园里怎么会有博物馆呢?原来,新建镇有个河阳村,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那里的耕读文化非常浓郁,有至今完整留存的明清古民居。学校老师觉得,这么好的资源不能白白浪费,如果能搬进学校,那该多好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座占地约 100 平方米的博物馆落户新建小学,里面陈列着留声机、石秤砣、蓑衣、打稻桶、晒簟等 120 余件展品。这些由老师们千辛万苦搜集来的老物件,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

五年级的樊小雅自从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打稻桶,就缠着老师问使用方法,一到周六就扎进“半亩田园”鼓捣里面的麦穗。“这工作就是把麦粒从麦穗中脱出来,做起来可不简单,既要用适当的力道,又要忍受麦粒和麦穗满头满脸的碰撞,而且很容易被麦芒扎得浑身又痛又痒。”他说,但因为这些粮食都是大家辛苦种的,亲身体验了整个过程,同学们以后会更加珍惜粮食。

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能自觉地做到餐餐“光盘”,不少从前挑食的同学也渐渐改变。六年级的昕昕有一回看到一个低年级的小女生对着胡萝卜发呆,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妹妹不爱吃胡萝卜,想丢掉又觉得浪费。“你把自己想象成很饿的小兔子,忽然看到了最爱吃的胡萝卜,心里想着‘哇,食物好美味啊!’,然后大口大口地吃下去。”小女生试了试,果然就把胡萝卜吃完了。

现在,新建小学的同学们会抓鸭子,会种地,会烧菜,还是农耕文化的小小宣传家。就在前不久,他们还用扫帚和稻草,扎了好几个栩栩如生的稻草人,放到他们的“半亩田园”里吓麻雀,守卫自己的粮食呢!


当前位置 : 首页 > 风采展示

缙云县新建小学:开辟“半亩田园”,让孩子们体验劳动乐趣

发布日期: 2020-12-24  11: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缙云县教育局

“哇,这串花生多,让我来拔。”“小小的种子居然能长出这么多花生,太神奇了!”“真难以想象这些花生都是我种出来的,都舍不得吃了。”……在丽水市缙云县新建小学的“半亩田园”里,四年级的同学们熟练地扛起小锄头,争先恐后地刨开还沾着雨水的泥土,将浸润着自然清香的花生藤用力往上一拔,一粒粒花生便破土而出。

另一拨候在边上的同学们赶紧欢喜地接过来,小心翼翼地装进箩筐里。紧接着,他们快速冲向水池边,用小刷子刷去花生上的淤泥。不一会儿,原本还黑乎乎的花生如同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裳。同学们一边端着花生朝食堂走,一边响起银铃般的笑声“:哈哈,中午可以加餐啦!”

像这样的劳动实践,对新建小学的同学们来说,就和每天都要做作业一样平常。拔草、捉虫、播种,甚至是牵着同学们在学习使用打稻桶。老黄牛耕犁、下厨做菜,他们都能做得很从容。

此前,学校向周边农户租来了 4 亩田,建成了“半亩田园”,还开办“少年农学院”,建成“农耕博物馆”,每学期都会举办各类农耕节、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主动走向田园,体验劳动带来的的快乐。


抓鸭历险记

“快,抓翅膀,这样它们就没法逃啦!”“看准了再扑过去。“”轻一点,别惊动了它们。”……这是毛毛和同学们在学校的“半亩田园”里上演的一场“抓鸭历险记”。每年天气逐渐转热时,他们都会打扮成小渔夫的样子,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谁抓到的鸭子多。

毛毛是班里的抓鸭小能手,他很大方地分享自己的技术心得:“首先当然要胆子大,然后就是要心细,抓鸭子的要害,最后就是看运气啦,哈哈。”

而一提到这些小麻鸭,更多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们学校在新建,这里的麻鸭闻名中国,所以新建镇又被称为‘中国麻鸭之乡’。”“小麻鸭本领可大了,不仅专吃福寿螺、浮萍和杂草,它的粪便还是最好的肥料。”“听老师说,前几年家乡种植的茭白出现严重的病虫害,最后还是科学家请小麻鸭用生态‘天敌’法才破解了难题。”……

为什么要让他们抓鸭子?原来,老师们发现,尽管大多数同学的家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可他们却很少下地干活, 不识田里的茭白,不认棚里的西瓜,不知地里的土豆,不明白锅里的白米饭从何而来。

因此,老师们就把鱼、麻鸭、泥鳅等小动物的家搬到了“半亩田园”的水塘里。渐渐地,从一开始“泥土好脏啊”“我会不会被咬”的忧心忡忡,到“我用两个手指就能捉住泥鳅”“看我像不像一个泥人大侠”的欢呼雀跃,同学们发现,原来真正的抓鸭子实在太有趣了。

于是,即使浑身泥泞、大汗淋漓,同学们也愿意奔跑在泥田里。他们甚至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还有其他好玩的吗?”


当回小农夫

好玩的当然不止于此。自从有了“半亩田园”,每个班级都有了自己的责任地。同学们可以根据喜好种上毛豆、番薯、花生、玉米、南瓜、甘蔗、柿子等农作物和水果。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犯愁。怎么种?不会啊!这时,老师们笑着提醒:“你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都是种地的行家。”

同学们恍然大悟,放了学赶紧跑回家,缠着家里的长辈问长问短“:爷爷,番薯种下去需要浇多少水?”“外婆,甘蔗是长在树上的还是地下的?”……看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学校老师特地请来当地的农夫,一起来的还有一头老黄牛。

“用巧劲,别着急,慢慢引导,牛就会听你的话。”在“半亩田园”里,农民伯伯教大家脱下鞋子,挽起裤腿,大着胆子牵起缰绳,引导牛儿拉着犁一步步向前走,让泥土翻搅出一道道整齐的槽沟。“有了这样的槽沟,才能为日后播种营造适宜的土地环境。这叫开犁。”农民伯伯乐呵呵地告诉同学们。

“太好玩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牛犁地,也是我第一次体验牵着牛耕田。”五年级的小宇兴奋地说。

有了“高人们”的指导,同学们的劳动技能“进度条”噌噌往上涨。特别是在一年一度的校园丰收节里,大家自己动手,把亲手种出来的一筐筐红薯、一串串大蒜、一个个胖娃娃似的大南瓜、一根根金黄的玉米棒,还有一捆捆香甜多汁的甘蔗摆满整个校园。

“玉米的叶子可以做草裙,红辣椒当项链,我们一定是最美的队伍!”五年级的琳琳像个小设计师,用农作物的“边角料”给同学们打扮。原来,丰收节上还有个“丰收服装”表演秀呢!

当然,丰收节的压轴重头戏肯定是“美食大荟萃”。六年级的峰峰经过两年的锻炼,俨然一副小厨师的模样。“玉米先切成段,裹上淀粉,再下油锅!”他边说边熟练地烹饪,边上围着一大群差点流下口水的低年级同学,眼巴巴地盼着油炸糯玉米出锅。

还有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做的糯米饭、番薯条、盐水毛豆,大家边大快朵颐,边得意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太好吃了,明年还要争取再学会一项新技能”!


小小传承者

“这谷耙和打稻桶我家里也有,每年晒谷的时候,奶奶还会拿出来用。它至今已有 80 多年历史,比奶奶的年纪还大呢!”四年级的楼琪琪第一次走进“西乡印记”博物馆,忍不住惊叫了起来。

“西乡印记”博物馆在哪?就在新建小学的校园里!

校园里怎么会有博物馆呢?原来,新建镇有个河阳村,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那里的耕读文化非常浓郁,有至今完整留存的明清古民居。学校老师觉得,这么好的资源不能白白浪费,如果能搬进学校,那该多好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座占地约 100 平方米的博物馆落户新建小学,里面陈列着留声机、石秤砣、蓑衣、打稻桶、晒簟等 120 余件展品。这些由老师们千辛万苦搜集来的老物件,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

五年级的樊小雅自从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打稻桶,就缠着老师问使用方法,一到周六就扎进“半亩田园”鼓捣里面的麦穗。“这工作就是把麦粒从麦穗中脱出来,做起来可不简单,既要用适当的力道,又要忍受麦粒和麦穗满头满脸的碰撞,而且很容易被麦芒扎得浑身又痛又痒。”他说,但因为这些粮食都是大家辛苦种的,亲身体验了整个过程,同学们以后会更加珍惜粮食。

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能自觉地做到餐餐“光盘”,不少从前挑食的同学也渐渐改变。六年级的昕昕有一回看到一个低年级的小女生对着胡萝卜发呆,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妹妹不爱吃胡萝卜,想丢掉又觉得浪费。“你把自己想象成很饿的小兔子,忽然看到了最爱吃的胡萝卜,心里想着‘哇,食物好美味啊!’,然后大口大口地吃下去。”小女生试了试,果然就把胡萝卜吃完了。

现在,新建小学的同学们会抓鸭子,会种地,会烧菜,还是农耕文化的小小宣传家。就在前不久,他们还用扫帚和稻草,扎了好几个栩栩如生的稻草人,放到他们的“半亩田园”里吓麻雀,守卫自己的粮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