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阳光的人——记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楠市镇中心小学教师盘晓红
这位在艰苦的农村学校从教23年的少数民族女教师爱生如子,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奉献之歌。
盘晓红,女,瑶族, 1970年11月出生,湖南省蓝山县汇源瑶族乡元丰村人,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毕业于零陵师范,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蓝山汇源学区、太平学区、楠市学区任教,现任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三届中国百名优秀母亲,出席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盘晓红被媒体称为“播撒阳光的人”,从教23年,她一直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农村学校,忠诚坚守,执着追求,不断创新,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奉献之歌。
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
2003年上期,盘晓红离开工作了十五年的汇源学区,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太平中心小学任教。在那里,她不仅认真完成教学工作,还经常到贫困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家里去家访。2004年上期,班上一名女同学因家庭遭遇变故,陷于被后母虐待和生活无着落的悲惨境地,渴盼读书的她最终失学了。这件事让盘晓红的心灵受到震撼,她要呼吁社会、呼吁有关部门关注弱势群体的愿望更强烈了。
2004年一放暑假,她就着手进行对农村孤儿和特困学生的调查工作。她连续48天冒酷暑、顶烈日,走访了15个乡镇的38个自然村,行程千余公里,走访了65名孤儿和特困学生,对他们所遭遇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作了十万字的记录,写了十多个篇幅较长、催人泪下的故事。其中《孤儿封江红和封艳红的遭遇》、《方进,我以后能帮上你的忙吗?》两个故事刊登在2004年10月和12月的《蓝山风情》报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她还把所采访的每一个孩子的大概情况打印出来,配上照片,整理成一本厚厚的资料,连同她写的题为《农村地区孤儿和特困学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送县市教育局、县妇联等单位。她甚至只身到广东中山、东莞等处去寻求资助。
经共青团、妇联牵线,企业家、机关干部、教师、医师……一个又一个有爱心的人与孤儿结成对子。通过工作,还为孩子们争取到外资、台商等企业的爱心捐助。仅县教育局就争取到外资企业湘威集团40万元助学金,按每年每人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2000元、高中生4000元不等的学习生活费标准,资助全县孤儿及特困学生。终于,65个孤儿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助。
但盘晓红觉得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离不开基本的物质需求,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母爱。自2004年10月起,她不顾家境清贫,义无返顾地把五个孤儿带在身边,当上了他们的妈妈。这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对一般人来说如此,对盘晓红夫妇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他们是白手起家,夫妇两人工资均未过千元,自己还未购房,平日在校住公房,寒暑假回到家里,就住父母分给自己的一间旧房子,自己的女儿还得跟奶奶睡。好在丈夫向来支持她的工作。于是,席梦思往地上一摆,就成了孩子们的床。加上自己的女儿,一个8口人的大家庭就这样形成了。盘晓红给每个孩子制订了快乐成长计划,读书、唱歌、学英语、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献爱心、写日记成了每天孩子们的必修课。她尽到了一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照顾和教育的责任。
盘晓红就这样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有爱心才有教育”这一崇高师德理念。
勇于探索的教育追求
2004年下期,组织上安排盘晓红到楠市中心小学任副校长,主抓学校德育工作。到楠市中心小学工作后,她的工作热情比以往更高,但面临的困难也更大。学校有一千多师生,但校纪校风较差。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36个中心小学、完小中排名倒数第二。为改进校纪校风,使学校的管理上个新台阶,她在征求了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方案,对学校老师进行德育工作考评。她对全校各班最难教育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组成了一个德育帮扶班,自己亲自抓德育帮扶班的工作。她与他们交朋友、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组织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逐渐变得明理、勤学、守纪。从2006年下期起,她逐步把全校的问题学生都发展成她的小助手。这些小助手协助她管理全校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纪律。现在这些小助手为学校的校风校纪建设出了很大的力,在老师和同学心中也有了一定的威信。她的这些德育措施也得到县教育局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小组的肯定,他们认为这对转化后进生,提高后进生自律自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盘晓红还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每天课间操后的几分钟,她都充分利用起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她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她和学校其他老师辛勤而有创造性的工作使学校的校纪校风有了明显好转。现在学生大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这些年来,盘晓红获得了多项全国荣誉,但是她淡薄名利,甘于清贫,仍然坚守在农村学校潜心研究教育,一如既往地关爱孤贫儿童。她原来带养的几个孤儿都已经到县城读初中和高中了,她不仅担负起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还费尽心血教育他们,一直承担着作母亲的责任。在她工作的学校,又有几个家庭贫困的特殊孩子和她一起生活,得到她的真心关爱和耐心教育。她把一片真诚的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农村的孩子们。
在教育教学上,盘晓红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针对现在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现状,她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大力支持。如在2010年3月,她争取到湖南省烟草专卖局给学校捐建了价值六万多元的爱心阳光电教室,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她从2010年下期起开设了一门专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美好品德的课——美心课,要培养善良、有公益心、负责、诚信、文明的现代公民,为学生的发展和人生幸福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这是完全由盘晓红自己设计教材,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且亲自执教的校本课程。她作为一名有着1400多名师生的农村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每周要上一至六年级21个班的课,一般老师上17节课,而她却上21节课,还每天坚持写几千字的课堂教学情况纪录和教育思考。虽然她这样超负荷地工作,但是她工作热情很高,每节课都精心准备,精神饱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创设的美心课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为了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网络,盘晓红还开设了家庭教育讲座,几乎每周举行一期。现在已连续举行了十五期,已经有近千名家长接受了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在教学中,盘晓红为寻找通向学生的心灵之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她是一名思想者,以近百万字的笔记和日记记录了自己的教育思考;她更是一名践行者,用自己创新的火花点燃实实在在的行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她能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思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敢于任事的责任意识
盘晓红刚到楠市中心小学工作的时候,学校校园环境很差。学校东边紧邻着一个塑料制品厂,这个厂用塑料袋加工生产劣质塑料桶、塑料盆。只要厂里一生产,难闻的臭气就飘荡在校园里,特别是烧农药瓶时,那臭气、浓烟让一千多名师生咳声不断。校园的空气被严重污染,师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学校曾几次提出要这个厂搬迁,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但盘晓红为了让学校的空气重新变得纯净,不怕碰硬,多次写报告,多次找有关领导,面对面地代表师生提出要塑料厂停止生产或搬迁。经过近一年的多方奔走,这个厂终于停止生产,连机器也拆除卖了。
以前,学校校门外有近一百米长的一段路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而学校校园里学生活动的场地本来就不宽,一块余坪,也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还堆了一堆小山似的垃圾。为使校园面貌得到改观,让师生们有个活动和锻炼的场地,她曾写报告给县教育局、县财政局,但因不属危房改造,很难争取到资金。最后盘晓红和学校校委会领导商量,决定向社会募捐,而这项工作又主要是由盘晓红负责。
为了带动大家为学校献爱心,她首先捐款200元,然后积极做宣传工作,发动广大老师、学生捐款。同时,又跑了县发改委、县交通局等二十多个单位,并与楠市籍的私营老板面谈或者电话联系不下百人次。她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多次和学校里热心支持这项工作的老师下到楠市各村开家长会,发动家长募捐。经过近四个月的辛苦募捐,募集到了32678.5元资金。加上教育局下拨的5000元,终于把学校门口那段路和学校的运动场建好了。
近几年,她一方面协助校长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她根据学校的实际困难,经常利用外出开会、参加活动的机会,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学校的关注。2008年10月,在京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期间,她结识了湖南省直机关工委妇委会领导,介绍了楠市中心小学的办学情况。2009年5月以来,省直机关工委妇委会领导先后两次到楠市中心小学开展“岗村联手、扶贫助学”活动,共捐资10万元,为楠市中心小学装备了一间电教室,购买了电脑、电子琴、录音机、书籍等教学用品,资助20名孤贫学生,为学校设立德育基金,并把楠市中心小学定为“省直机关妇女组织扶贫助教联系点”。
作为人大代表,盘晓红深知自己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代表人民的意愿,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代表职责。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深入调研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堪忧等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如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设一批合格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并配备足够的教师,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得到保障。同时,她还积极参加执法检查、代表视察、调查等代表小组活动,深入相关的学校、学生家庭进行调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0余条,多数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盘晓红把维护师生利益、维护学校权益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殚精竭虑,亲力亲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学校,奉献给农村教育。
盘晓红就是这样以爱生如子的师德情怀,勇于探索的教育追求,敢于任事的责任意识,为学生、为教师、为学校、为教育播撒阳光。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得到教育部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永州市委、市政府,蓝山县委、县政府曾分别作出《向盘晓红同志学习的决定》,掀起了学习盘晓红的热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崇高的荣誉面前,盘晓红同志不骄不躁,仍然坚持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工作,一面教书育人,带养孤贫学生,一面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铸就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